(1)症状
主要危害香石竹叶片及花萼。多发生于中上部叶片,初期为淡绿色水渍状小斑点,后扩大为圆形或近圆形病斑,直径为0.3~0.8cm,病斑边缘紫红色,外有淡黄色晕圈,中间部分为灰白色,病斑中央轮生有淡黑色的粉状霉层,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湿度大时为墨绿色。病斑进一步扩展可相互重叠,使叶片上部枯死。此病与香石竹叶斑病的主要区别在于眼斑病的病斑相对较圆,周围紫红色,边缘比较明显,中央霉层轮生,墨绿色至淡黑色,而香石竹叶斑病的霉层散生,黑色。
(2)病原
刺状枝孢[Cladosporium echinulatum(Berk.)de Vries],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暗色菌科、枝孢属。菌丝褐色,有隔,分生孢子梗3~7根,簇生,圆柱形,淡褐色,顶端稍有膨大,表面光滑,有隔,直径为8~10μm。分生孢子通常单生,椭圆形或卵圆形,末端圆形或椭圆形,褐色1~3个分隔,表面细疣眯稠密或有微刺,孢痕和脐很,孢子大小为30~50μm×8~12μm。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分生孢子的抗旱性很强,能在叶片上渡过干季,待雨水或潮湿天气来临时可萌发,所以在表土上的植株残余可能也会带菌传病。分生孢子主要由气流传播,还可借人、畜和农具传播。在适宜温湿度下,分生孢子在2小时内萌发芽管,芽管从表皮直接侵入。寄主感染后30~48小时,即发生淡绿色水状斑。数日后,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开始产生并进行重复侵染。在一般情况下,高温多湿容易诱致病害发生。故本病从4月份开始发生至7、8月为发病高峰期。
(4)防治方法
选用抗病品种为最有效的防治措施。改进栽培技术,加强水肥管理,增施有机质肥,氮、磷、钾合理配施,排除田间积水及松土,以降低田间小气候温度和利于根系呼吸。在发病初期可用0.2%百菌清,或1:1:100的波尔多液喷施,每7~10天喷施1次,可抵制病情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