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状
灰霉病主要危害香石竹花瓣和花蕾,有时茎叶也会发病:初期外层花瓣边缘风油精褐色水渍状斑,后期病菌扩展迅速使多片花瓣纠缠在一起,直至腐烂。花蕾上发病时呈水渍状不规则斑,以软腐烂,整个花不能开放。在潮湿条件下,受害部位出现灰色粉状霉层,当温度降低时,病部变为褐色干腐状,易脆裂。叶片染病,多在叶尖或叶缘处出现褐色水渍状斑,呈“V”字形向内扩展,温度高时也生灰霉。
(2)病原
病原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葡萄孢属。病部出现的灰色粉状物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无色,粗长,直立,丛生,灰色,后转褐色,有分枝,端部细胞膨大如球形,上面有许多小梗,其上着生分孢子,分生孢子单胞,卵形或椭圆形,少数球形,9~15μm×6.5~10μm,无色至淡色,聚生成葡萄穗状。有性阶段为富克尔核盘菌[Sclerotinia fuckliana(deBary)Fuck],菌核黑色。形状不规则;子蘘盘束生于菌核上,子蘘圆筒形或棍棒形;子蘘孢子卵形或椭圆形,无色8.5~11μm×3.5~6μm。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体上,或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气温上升时产生成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雨水、灌溉水、棚室滴水和家事操作等传播危害。温暖、潮湿是灰霉病流行的主要条件,潮湿时病部所产生的大量分生孢子是再侵染的主要来源。病菌对花器及叶片致病力较强,主要通过植株伤口侵染,也可由开败的花器、坏死组织和表皮直接侵染引起发病,植株健壮则不易被侵染。在相对湿度维持在90%左右,温度在18~25℃左右的条件下最容易导致灰霉病发生。空气湿度大时,病害发展迅速,空气干燥时,发展缓慢,种植过密、通风不良的温室中发生严重。氮肥过多,植株组织嫩弱,则发病重。阴雨连绵,光照不足,土壤排水不畅,多年连作均易被病菌侵染,发病较重。在连阴低温之后,天气转晴湿度升高的条件下,灰霉病昀爆发。
(4)防治方法
降低栽培环境内的空气湿度是防治此病的最有效方法。及时清除被感染的病花和病株,集中烧毁或深埋,以消灭侵染源。露地栽培的香石竹发病后,采用传统的喷雾法,棚室发病时提倡采用粉尘法和烟雾法,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或6.5%甲霜灵粉尘剂,或10%速克灵烟剂等,隔7~8天左右喷1次,连续防治3~4次,注意交替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