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症状
叶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主要危害叶片、茎、花梗、花蕾,花瓣也可受害,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然后扩展到茎部。发病初期叶上出现淡绿色水渍状斑点,后扩大为椭圆形大斑,病斑中央枯死,呈灰白色,边缘呈紫色至褐色,潮湿时病部产生黑色粉状霉层;大病斑不断扩大,与其他大病斑合并呈大而不规则的枯死斑,导致整个叶片枯死。茎和枝上病斑多在枝条分叉处发生,呈灰褐色不规则长条形。有时茎部病斑发展很快,环绕茎一周后,其上部叶片萎蔫枯死,后期病部产生黑色霉层。该病侵染花时,常在花梗、苞片和花瓣上造成危害,病斑圆形,黄褐色水渍状,病斑多时,花不能开放或出现畸形,甚至造成花蕾枯死。茎叶发病后期,在潮湿空气下,病斑上产生黑色霉层。老叶发病多且重,新叶少,露地栽培发病多于温室大棚。
(2)病原
香石竹链格孢(Alternaria dianthi Stevens et Hall),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链格孢属。子实体叶两面生,分生孢子梗着生在子座上,单生或束生,淡褐色,20.6~45.0μm×5.1~7.7μm;分生孢子手榴弹状或倒棍棒形,有喙,长5~15μm×2.5~7.0μm,有的分生孢子具有4~8介横隔膜,1~6个纵隔膜,褐色,分隔处有缢缩。
有报道认为香石竹白疱壳针孢菌(Septoria dianthi Desm)也可以引起香石竹叶斑病。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轻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及土壤中越冬,分生孢子靠气流、雨水、灌溉水和家事操作等途径传播,从气孔、作品直接侵入。露地栽培的香石竹从4月上旬到时初冬均可发病,暴风雨后病害迅速蔓延,可造成严重损失。温室或保护地栽培在湿度大的条件下可终年发病。香石竹的不同品种感病程度有很大差异。
(4)防治方法
注意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以消灭侵染源。大暴雨后,要及时排水,严防湿气滞留。在发病严重的地段实行轮栽,或对土壤进行处理:每亩用五氯硝基苯1~2.5kg,药粉与30倍的细土拌和,撒于土面,然后翻入土中。如果栽培用土不多时,也可加热处理(高压灭菌2小时)。选择抗病品种,栽在通风透光地地段。发病初期及时喷施波尔多液(1:1:200),或75%百菌清6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500倍液,或50%扑海因1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隔10天左右喷1次,连续防治3~4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