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症状
立枯病为香石竹上的重要病害,主要在植株的苗期危害。病株的根茎部腐烂,易从土壤中拔出。在扦插苗床上,病菌侵染使插条愈伤组织湿软腐烂,有时候腐烂组织表面可以看到绒毛状淡褐色菌丝体,切开茎观察无褐色条纹。病菌侵染幼苗近土表的根颈处,初期出现褐色或黑褐色斑,逐渐扩展到周边,幼苗基部腐烂、缢缩、造成倒伏,近土表的皮层腐烂发粘,病菌由木质部达髓部,阻碍输导组织输送水分和养分,病株叶片呈苍白色,萎蔫下垂,最后整株枯死。
(2)病原
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丝核菌属。菌丝细嫩时无色,老菌丝变为褐色,内外颜色一致,菌丝细胞多核,有明显的桶孔隔膜,分枝近直角,分枝处稍缢缩并形成一隔膜,培养的菌丝体3天后开始形成菌核,到第14天,菌核长满整个培养皿,不形成孢子。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立枯丝核菌腐生性很强,主要以菌核或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且可以在土壤中腐生2~3年。土壤带菌是最重要的侵染来源。病菌可借雨水和灌溉水传播,从植株伤口或脆弱易感染的组织侵入,因此,插条最易受侵染。丝核菌生长适宜的温度为24~28℃,温度稍低时,危害较重。播种过深、温度较高、土壤过湿易诱发立枯病,露地栽培时也易发病,尤其在温暖多雨季节连作地发病重。
(4)防治方法
苗床消毒。用20%甲基立枯灵乳油1200倍液喷撒基质中,喷后拌匀,用塑料膜覆盖2~3天,然后把基质填回苗床,浇水后扦插或播种。加强管理。选取无病插条繁殖,施用腐熟有机肥,控制浇水量。随时挖除病株并烧毁,将根际土壤挖除,换填未受传染的土壤,尽量避免损伤健株根部。药剂防治。淋灌70%敌克松500倍液,或50%克菌丹5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灵乳油1200倍液,控制病害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