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疫病是红掌生产中一种极其危险和病害,最早于1960年在巴西发现,1971年开始在夏威夷地区出现,20世纪80年代相继在一些生产红掌的地区逐渐传播开来。该病害的发展速度较快,死亡率高,一些重病区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达80%以上,20世纪90年代,此病差点毁了整个夏威夷地区的红掌花卉产业。荷兰也有专业从事红掌育种、栽培的企业因预防不力而惨遭重创。红掌细菌性疫病已成为红掌的一个致命杀手,目前已成为红掌生产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
(1)症状
细菌性疫病在红掌上有两种侵染类型。第一种侵染类型开始于叶片上,称为叶部侵染,叶部侵染因叶片的生长期不同侵染部位和症状也有一定的差异。嫩叶侵染:病菌最初从叶背开始侵染,出现半透明、水渍状病斑,病斑常出现在叶脉间,呈块状,边缘清渐。当空气湿度较大时,特别是在连续降雨之后,病斑迅速扩展,在嫩叶背面的病斑上充满棕褐色菌脓,当空气湿度降低时,病斑变褐色至黑色,逐渐干枯破烂。在高湿的环境条件下,病菌可沿叶柄内的维管束继续向下扩展,染病维管束变成褐色,切断叶柄,有菌脓从维管束中流出,在叶柄受害部也可见到有菌脓溢出,随后整株叶片萎蔫,植株死亡。老叶侵染:病菌最初从叶片边缘开始侵染。叶缘出现点状水渍状病斑,侵染后期病斑变棕褐色,病斑周围叶色变黄,病菌沿叶维管束向下扩展,造成系统性侵染,植株叶片逐渐全部发黄枯死,茎基部腐烂,植株死亡。第二种侵染类型开始于茎上,通过维管束系统迅速传遍整个植株,称为系统侵染(或称维管束侵染)。病菌直接由根、茎、叶柄等伤口入侵感染,受害初期,外围老叶开始出现不均匀的发黄,植株叶片逐渐推动光泽,随后一周内植株的叶片全部不均匀的发黄,在茎基部及叶基部有条状、褐色水渍状条形病斑,将受害叶柄切断,可见到纤维管束变成褐色,切断茎部,断面有菌液溢出。随着病情发展,植株全部叶片发黄后的2~4天,细嫩的叶片萎蔫,植株迅速死亡,在中、后期受害部呈茶褐色腐烂,有菌液溢出,切开后有污泥臭味。该类型的侵染由于维管束内细菌的填堵,导致花梗和叶片从植株上脱落,生长点迅速腐烂,并有菌浓涌出。叶部症状类似于叶部侵染,不同的是这种情况下水浸状斑点多出现在叶子中间的主脉附近。佛焰苞受侵染后,形成大量圆形至不规则形的褐色、黑色病斑。
(2)病原
地毯草黄单胞菌花叶万年青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dieffenbachiae),属薄壁菌门、黄单胞菌属。菌体短杆状,单生,两端钝圆,大小为0.4~0.7μm×0.7~1.8μm,不产生芽孢和荚膜,单根极生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菌落圆形、表面光滑、隆起、黏稠、密黄色,边缘整齐、质地均匀。
除花烛属植物外,该病菌几乎可危害所有天南星科的植物,如黛粉叶属、合果芋属、蔓绿绒属等属内的一些植物老师基寄主。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可通过茎、叶上的伤口,或者植株上气孔、叶缘吐水孔等侵入。主要通过工作人员受污染的双手、衣服、采花切叶的工具、飞溅的雨水、污染的灌溉水、带菌的介质以及带病菌的鞋子、车轮等传播。雨水、灌溉水是病菌传播和侵入的主要途径。
(4)防治方法
①选育抗病品种,不同品种之间对病害的抗性差异较大,Tropical/Midori抗病性稍强,Evita/Fantasia较差。
②加强进境检疫,消灭侵染菌源,防止病原传入,是防治红掌细菌性病害的根本措施。从百疫区引种,选用无病、健壮的红掌苗进行种植。改变栽植方式,由槽式栽培向盆栽转变,既防止病害通过根系传播蔓延,降低性概率,又便于彻底清除病株。加强对红掌栽培地疫情调查,发现疫情须采取果断措施,对染病植物的基质、容器就地焚烧处理,对染疫土壤施用必速来后覆盖塑料薄膜。在栽培过程中,应当严格进行消毒灭菌,最大限度地将侵染源控制在茶场之外。对种子、培养土(基质)或栽培苗、栽培器材和用具等用熏蒸法或高锰酸钾溶液消毒。采用蒸汽消毒80℃保持60分钟,或利用50%多菌录WP500倍栽前进行搅拌,家膜闷盖24小时;定植时需要将红掌苗根部在50%多菌灵WP500倍液中蘸根。
③加强生态调控,改善肥水管理。控制棚室温、湿度,保持植株干燥,尽可能避免植株的吐水现象发生;灌溉和营养液施用,最好采用滴灌法,叶面不沾水,可以大大减少病菌滋生,减少叶片和花朵病害发生。施肥时降低硝酸胺的使用量,这样可降低谷胺酸盐的产生,因为谷胺酸盐是细菌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采用(312:448:375)kg/hm2r N:P:K施肥方案,对提高生长势,提高抗病能力具有明显成效。无论何种栽培基质,都应保持pH5.5左右。
④坚持预防为主,防止病菌进入种植园区:
选用无病健壮的组培种苗。在选择引进红掌种苗时,一定要选择有卫生检疫证明的正规种苗a.生产商生产的健康保苗。生产区门口放置消毒池,每天添加消毒液,进出种植区的人员都必须对鞋子进行消毒:进入种植区的人员必须穿可以用药消毒的服装,并定期更换和消毒(见图2-2A)。尽量减少生产区人员的更换与流动。
6.生产区内作业工具禁止流动使用,防止病区工具带进园区。采花切叶刀具分区使用,做到随时用,随时消毒。
d.避免随意从外界带该病害的寄主植物(如天南昨科的植物)进入红掌种植区。
⑤若在种植园内已发现该病害,应进行全面综合防治,防止病菌在区内传播蔓延,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a.加强生产区的卫生措施,以上所提到的卫生措施仍然十分重要,确保措施的严格执行。
b.管理人员和员工对该病害的症状十分了解,能及时发现和区分该病害与其他病害的差异。飞尽早去除被感染的叶子(叶部侵染的),及时清除病株(系统侵染的)及临近的基质,装入密闭的塑料袋内带出园区销毁。所有操作都必须是先从无病区开始然后再至染病区,必须用消毒液(可用75%的酒精)洗手。
c.为防止病菌通过切花切叶在植株间传播,刀具应在每次使用后消毒,即每次使用每次消毒,消毒可以用75%酒精。最好至少使用两把以上的刀具,这样当使用一把的时候,另一把可放进消毒液中进行消毒。
d.水有利于细菌的传播,种植区内尽可能保持适宜的相对湿度,使植株保持干燥,尽可能避免植株的吐水现象发生。
e.施肥上应尽可能少使用硝态氮肥,因硝态氮是满足细菌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同时,保持植株生长所需的钾的含量。
f.细菌的理想繁殖温度是30℃左右,高温高湿环境利于病害的发展,生长弱的植株容易被菌侵染,因此应当尽量避免不良的环境条件及偏高的温度。
g.合理使用有效农药。在感病初期,可选用浓度为72%的硫酸霉素4000倍,或新植霉素4000倍,或10%的溃枯宁可湿性粉剂1000~1300倍,或20%的噻枯只唑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施,交替使用,防止病原菌产生抗性,每7天喷1次。由于钢制剂对红掌植株有毒害作用,要慎重选择使用。
如果病害危害严重,换茬种植时应采取下列措施:清除感病区域内的所有有机物基质及杂草,种植系统应尽可能的彻底消毒,否则只能更换新的,种植区域性疫病唯一有效的防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