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霉病是温室月季珠一种重要病害,也是一种毁灭性病害。
(1)症状
主要危害叶片、嫩枝、新梢和花器,以嫩叶为重。初期病叶出现不规则的淡绿色斑纹,扩大后呈黄褐色和暗紫色,最后为灰褐色、棕色、边缘色较深,渐次扩大蔓延到健康组织,在潮湿天气下,病叶背面可见稀疏的灰白色霜霉层。新梢和花器感染时,病斑与病叶上的相似,但梢上病斑略显凹陷。严重时,叶萎缩脱落,新梢腐败死亡。
(2)病原
蔷薇霜霉(Peronospora sparas Bdrk. Ex Berk.&Broome),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霜霉属。孢子蘘梗垂直生出,基部膨大,梗顶端锐角二叉状分枝4~9次,顶端微弯页着生孢子蘘,孢子蘘椭圆形至亚球形,卵孢子球形,菌丝灰黄色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以卵孢子随病叶残体在土壤或枝条裂痕中潜伏越冬。卵孢子萌发产生孢子蘘,借风、水滴、雾滴传播到寄主上,孢子蘘产生游动孢子,由气孔侵入。分生孢子借助风雨、飞溅水滴传播危害,因而多雨、多雾、多露时易于发病。温度和湿度是影响病害发生的流行的重要因子,孢子低于5℃或高于27℃均不萌发,萌发最适温度为10~15℃,侵入和扩展最适温度为15~20℃,并且在空气相对湿度为100%、叶片有水滴存在3小时的条件下才能侵入。孢蘘和孢子蘘的产生、游动孢子的萌发均需雨露,因此秋天至翌年春天这段时间,温室内低温、高温、昼暧夜凉的环境有利于霜霉病的发生和流行。地势低洼、通风不良、肥水失调、光照不足、氮肥过多时也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4)防治方法
尽可能选用抗霜霉病的月季品种,避免高温高湿,降低室内的空气和土壤湿度,保持温室内通风透气。及时清除病株、病叶及病株残体,并集中烧毁。施足有机肥,在保证氮肥量的基础上,增施磷、钾、钙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可以使用硫黄熏蒸器或用30%百菌清烟雾剂熏蒸来预防霜霉病发生。发病初期可用甲霜灵一代森锰锌400倍液,或58%瑞毒锰锌,或28%的甲霜灵(瑞毒霉)800~1000倍液,或25%甲霜灵与65%代森锌按1:2混合后的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1000倍液等。各种药剂应交替使用,以避免抗药性的产生,每7~10天喷1次,连续喷2~3次。注意应喷洒叶片的正面、背面和地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