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季白粉病是世界性病害,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严重时引起早落叶、枯梢、花蕾畸形或不能开放,连年发生则严重的削弱月季的长势。该病也侵染其他蔷薇属植物。
(1)症状
白粉病侵染月季的绿色器官,叶片、花器、嫩梢发病重。初期叶片上出现褪绿黄斑,逐渐扩大,边缘不太明显,随后病斑处着生一层白色粉状物,逐渐扩大为圆形或不规则珙的白粉斑,严重时白粉斑相互联结成片,叶片上下两面都出现白粉层。嫩叶染病后,叶片易反卷、皱缩、变厚,逐渐干枯死亡。叶柄及嫩梢染病时,被害部位稍膨大,节间缩短,病梢有干枯现象。花蕾染病后,表面布满白粉,花姿畸形,不开花或开花不正常。植株严重感病时,病斑连成片,全部长满白粉。老叶比较抗病,嫩梢和叶柄发病的病斑略肿大,节间缩短,病梢有回枯现象。叶柄及皮刺上的白粉层很厚,难剥离。花蕾披满白粉层,萎缩干枯,病轻的花蕾开出畸形花朵。
(2)病原
蔷薇单丝壳菌[Sphaerotheca pannosa (Wallr.)Lev.],属子蘘菌亚门、核菌纲、白粉菌目、单丝壳属。寄主主要是月季和蔷薇。附属丝少且短,菌丝状,病况后期出现的小转战即病菌的闭蘘壳,90~110μm,闭蘘壳内有子蘘,子蘘孢子椭圆形,20~27μm×12~15μm。无性态是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的的粉孢属,分生孢子梗直立,顶部产生粉孢子,5至10个串生、单胞、椭圆形、无色,大小为20~29μm×13~17μm.通常情况下,月季上只有无性态,蔷薇等寄生植物上有闭蘘壳形成。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闭蘘壳在芽、叶或枝上越冬,翌年春季以子蘘孢子或分生孢子作初侵染源。分生孢子萌发适温17~25℃,30℃以上受抑制。分生孢子被风传播到细嫩组织上,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萌发,并通过角质层和表皮细胞壁进入青紫细胞进行危害。分生孢子能终年不断地繁殖,且耐寒能力强,0℃也不致丧失其活力。子蘘孢子在侵染中一般不起作用。2~5℃以上,白粉病即可发生。发病湿度范围很宽,相对湿度23%~99%都可以发病,潮湿环境最易发病,但在水滴中孢子萌发率很低。栽植过密、通风透光不良、土壤中氮脂过多、钙或钾肥不足时易发病。露地发病情况因筋节、降水和气温而变化,5、6月和9、10月月季发病较多;温室中终年均可发生。
(4)防治方法
月季白粉病采用预防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原则进行病害的控制。①加强栽培管理。注意土壤湿度,及时浇水;温室注意通风透光,避免高温;合理施肥,氮肥不宜过多,应适当增施钾、钙肥,以增强植株长势,提高抗病力。适时修剪整形,去掉病梢、病叶,改善植株间通风、透光条件,并及时清除病枝叶上的越冬菌源。②选择抗病品种。如索尼亚、金奖章、红衣主教等。③药剂防治。早春发芽前喷3~5度的石硫合剂处理地面落叶和枝干,消灭越冬菌源。生长期发病可喷7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或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多菌灵800倍液,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注意交替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