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症状
主要发生在鳞茎或茎基部。鳞茎染病后,产生水渍状暗褐色病斑,千百万植株生长不良,下部叶片变黄,植株凋萎,扒开土壤表层,可见鳞茎被放射状白色绢丝状菌丝缠绕,病组织腐烂,后期的鳞茎、茎基部及四周土壤内形成大量油菜子状褐色小菌核。
(2)病原
百合白绢病由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引起,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无孢目、小核菌属。菌丝白色,壁薄,有隔膜,先长出侧生分支,后再多叉分枝,逐渐形成菌核。菌核小,由白色绢丝状的菌丝体聚集而成,表生,起初为乳白色,渐渐就能为淡黄色、米黄色,最后变为粟褐色至茶褐色,似油菜子大小,球形或椭圆形、不规则形,直径0.5~1.0mm,有时达3mm,与油菜子十分相似,表面平滑页有光泽。生长最适温度为25~35℃,低于10℃或高于40℃时停止生长,超过100℃就会死亡。菌核无休眠期,对不良环境抵抗较强,能在土中存活5~6年,但在水中存活3~4月即死亡。寄主多达100科500种以上,以豆科及参科及茄科,单子叶植物则以禾本科、百合科、鸢尾科及石蒜科为主,低等植物如苔藓类亦有。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在种球内或以菌丝体及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菌核可以在土壤中存活多年,条件适宜时,菌核产生菌丝进行初侵染。病株产生的绢丝状菌丝延伸接触邻近植株或菌核借水流传播进行侵染,使病害传播蔓延,连作或土质黏重及地势低洼或高温多湿的年份或季节发病重。
(4)防治方法
轮作3年以上。注意及时清理病残体。发病初期喷洒70%百德福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8%科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三乙磷酸铝可湿性粉剂250倍,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或72%杜邦克露可湿性粉剂800倍喷雾防治,每隔10天左右喷1次,连喷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