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症状
百合炭疽病菌能侵染叶片、茎杆、花梗、花及鳞茎。叶片感病后,出现水渍状褪绿小班,病班逐渐扩大,呈长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膦褐色、稍凹陷、周围黑褐色,大小不等,严重时多个病班愈合,导致叶片早枯。茎杆受害,病班长条形,中央浅褐或灰白色,边缘深褐色,多个病班相互愈合,茎杆呈黑褐色枯死,后期病部长满小黑点,放大镜下可见大量刚毛。受侵染的花梗呈褐色,软腐状,花瓣病班椭圆形,浅褐色,多个病班愈合导致组织溃坏变薄如纸。鳞茎感病后外层鳞片上产生许多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暗褐色病班,渐转浅褐色,稍凹陷;最后许多病班合并整个鳞片于缩呈黑褐色,病部常见有刚毛;病班可扩展深达内部几层鳞片,得以外层的鳞片受害最重。
(2)病原
百合炭疽菌[Colletotrichum liliacearum(west.)Duke],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炭疽菌属。分生孢子盘散生于病部角质层下、表皮层上,圆形或扁圆形,直径80~160μm;刚毛丰富,直,顶端尖削。分生孢子梗基部浅褐色,向上渐淡,筒状,不分枝;产孢细胞无色至淡褐色,瓶梗形,顶端圆,大小为10~15μm×3~3.5μm;分生孢子镰刀形,弯曲度较小,基部钝,顶端尖削,中央有一个油球,大小为12~20μm×3~3.45μm。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被害植株组织内或随病残组织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种用的鳞茎也可带菌传病。第二年在环境条件适宜时,病部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引起初侵染。田间发病后,病组织上可以形成分生孢子,造成再次侵染。
(4)防治方法
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用病鳞茎种植。选择排水良好、有机质丰富的沙壤土种植。冬季或收获后及时清除病叶,拔除病株,减少菌源。在发病期初期,喷施25%施保克乳油800倍液,或50%施保功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每隔7~10天用药1次,交替使用,共喷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