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症状
又称叶枯病,主要危害地上部分,造成叶片枯萎,花蕾腐烂,植株提早枯死,进而影响鳞茎产量。病害主要发生在叶和花上,叶片发病时,病班圆形或椭圆形,黄褐色或红褐色。病班中心浅黄色或浅褐色,边缘为紫红色或淡红色(图3-3A);天气潮湿时病部产生灰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干燥时病班变薄而脆,半透明,浅灰色;病班扩展后与其他病班相连,叶片枯死。花蕾染病,初生褐色小斑点,扩展后引起花蕾腐烂,常常很多花蕾粘在一起腐烂。茎部受害,被害部变褐色和缢缩,并可倒折。个别鳞茎染病,引致腐烂,幼材株受害,则顶部嫩芽变褐腐烂,致使生长点死亡,严重时似火烧状。
(2)病原
主要致病菌为椭圆葡萄孢[Botrytis elliptica (Berk.)Cooker],其次是灰葡萄孢(B.cinerea Peers),均属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丝孢目、葡萄孢属。椭圆葡萄孢的分生孢子梗直立,淡褐色至褐色,具3至多个隔膜,顶端有3至多个树状分村,顶端簇生葡萄穗状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单胞,无色或淡褐色,椭圆或卵圆形,少数球形,大小为16~35μm×10~24μm,一端有尖突。椭圆葡萄孢与灰葡萄孢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分生孢子椭圆形、较大,而后者的分生孢子卵圆形、较小。紫缘黄褐斑型、褐色环纹型和黄缘褐斑型主要致病菌为椭圆葡萄孢,叶缘干枯型的主要致病菌为灰葡萄孢。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内或在土壤中越冬,次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成为初侵染源。田间发病后的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人为传播,通过伤口或自然孔口再侵染。病菌在15~20℃、相对湿度90%以上时发病严重,高温、多雨或久雨转晴及雷阵雨可加速病害流行。连作地、使用带菌鳞茎种苗、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氮肥用量过多过迟以及低洼积水地的发病早,为害严重。
(4)防治方法
选择均鳞茎种苗,轮作换茬,选择排水条件好的地块,避免偏施与过迟过量施用氮脂,重施基服和腐熟有机肥,提高植株抗病力。冬季或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组织,及时摘除病叶、病花,以减少菌源。用10%的菌毒清300倍液加50%敌百松700倍液前期喷施。大田期发病,可用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或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2000倍,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或65%甲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1次,边喷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