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切花百合的观赏价值日益受到重视,经济效益颇丰,各地纷纷把发展百合生产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高产高效农业的一条有效措施。随着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加之常年连作,百合病害发生日趋严重,产量和品质大幅下降,严重影响了百合的生产和种植效益,已成为遏制百合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百合上发生的主要病害有疫病、枯萎病、灰霉病、炭疽病、鳞茎青霉腐烂病、白绢病、细菌性软腐病、百合病毒病等,这些病害常常混合发生,加重了危害。
百合疫病
(1)症状
百合疫病亦称脚腐病。病菌可以侵害茎、叶、花和鳞片。茎部染病,先出现水渍状淡禢色病斑,逐渐上、下扩展,造成茎部腐烂:茎基被害,病部水渍状,溢缩,导致全株枯萎,折倒死亡;叶片发病,初为水渍状小斑,后扩展成不规则形状淡褐色的大斑;发病严重时,花、鳞片均可受害,造成病部变色腐败(图3-2)。在天气潮湿时,病部产生稀疏的魄霉层,即病菌的蘘梗和孢子蘘
(2)病原
引起百合疫病的病原菌有寄生疫霉(Phytophthora parasitica Dastur)和恶疫霉[P.cactoryum(Beb.et Cohn)Schrotr],均属鞭毛菌亚门、卵菌纲、霜霉目、疫霉科、疫霉菌丝分枝多,孢蘘梗无色、纤细、无隔膜,少分枝;孢子蘘顶生,卵圆形、球形或长卵圆形,大小为30~70μm×20~50μm,有明显乳突;厚坦孢子顶生或间生,贺球形,直径20~40μm。恶疫霉菌丝分枝较少,孢蘘梗合轴分枝;孢子蘘卵形、近球形,少数长卵圆形,大小为33~40μm×23~31μm,乳突不明显,具短柄;卵孢子球形,直径约30μm。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卵孢子、厚垣孢子、菌丝体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春季条件适宜时,厚垣孢子或卵孢子萌发,侵染寄主引起发病。降雨多,空气、土壤温度大时,病部产生大病游动孢子蘘,通过雨水飞溅引起再侵染。土壤排水不良,地下水位偏高,多雨季节发病重;低洼积水,伤口多等加重病害发生。
(4)防治方法
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的地块栽种;高畦或垅栽植。轮作,间隔期2~3年。注意及时清理病残体,减少越冬的卵孢子、厚垣孢子等,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常年发病的地块,种植前需对土壤进行消毒,可选用40%甲醛(福尔马林)30Ml/m2,加水稀释60至100倍喷洒苗床,然后用塑料薄膜覆盖苗床,5至7天后除去覆盖物待1至2周,药味散尽后方可使用;或用75%五氯硝基苯7~26g/m2,与土壤混匀。发病初期喷洒70%百德福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8%科博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10天左右喷1次,交替使用,共2~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