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与其病原物在环境因子的作用下,相互适应与相互斗争导致了病害的发生和发展。植物病害防治就是通过人为干预,改变植物、病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减少病原物数量,削弱其致病性,保持与提高植物的抗病性,优化生态环境,以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从而减少植物的因病害流行而蒙受的损害。
防治病害的途径很多,按照其作用原理,通常可分为回避、杜绝、铲除、保护、抵抗和治疗六个方面。每个防治原理又发展出许多防治方法和防治技术,分属于植物检疫、农业防治、抗病性利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不同领域。
植物病害的各类很多,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不同,防治方法也因病害性质不同而异。有些病害只要用一种防治方法就可得到控制,但大多数病害都要有几种措施相配合,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过分依赖单一防治的措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长期使用单一的内吸性杀菌剂,因病原生物的抗药性的增强,常导致防治失败。大面积栽培抗病基因单一的小种专化抗病性品种,往往导致毒性小种积累,造成品种抗病性“丧失”,病害重新大发生。
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针对鲜切花植物病害,应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防治指导方针。强调“防”重于“治“的基本理念,同时在“治”方面,应遵循综合治理的原则。综合治理是指从农业生态系总体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子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必要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