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细菌一样,植原体也属于原核生物界,但植原体没有细胞壁,只有单位膜组成的原生质膜包围,厚度约7~8nm,有细胞结构,细胞内含有蛋白质、纤维状的核糖核酸(RNA)及脱氧核糖核酸(DNA)和代谢物质等。菌体大小为80~800nm,形态多变,常见的有近圆形到不规则椭圆形的球状体,繁殖期可以是丝状或哑铃状,但在穿过细胞壁或寄主植物筛板孔时,可以变成丝状或哑铃状等不定形或变形体状。由于没有细胞壁,也不能合成肽聚糖和胞壁酸等,对青霉素等抗菌素不敏感,但对四环素类药物相与敏感。
植原体病害的症状主要有变色和畸形,包括病株黄化或矮缩、枝叶丛生,叶、芽小而黄化、花变叶等症状,如百合扁茎、矮牵牛矮化、长春花黄化、绣球花变叶、月季花变叶等。因此丛生、矮缩、小叶、花变叶与黄化相结合是诊断植原体病害症状时必须掌握的关键。由植原体产生的代谢产物往往具有激素的作用,能扰乱寄主正常的生理功能,刺激叶、芽丛生,反季开花等反常表现。
带菌无性繁殖材料是鲜切花植原体病害重要的侵染来源。在田间,植原体往往借助叶蝉类刺吸式口器等昆虫介体或嫁接、菟丝子才能传播。
由于植原体尚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培养,因此可通过菟丝子作桥梁接种传染到长春花上进行鉴定,证明其有无侵染性,从而完成柯赫氏法则的诊断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