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原核生物界,单细胞,有细胞壁,无明显的细胞核,遗传物质(DNA)分散在细胞质中。细菌的形状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植物病原细菌大多是杆状菌,绝大多数植物病原细菌生有鞭毛。侵染植物可引起许多重要的病害,如蔷薇科植物根癌病、各种鲜切花的软腐病、红掌细菌性疫病、红掌青枯病、兰花细菌性褐斑病等。
植物从苗期到贮藏期都可发生细菌性病害,在根、茎、叶、果实上均能发病。细菌引起最普遍的植物病害症状类型是坏死、腐烂、萎蔫和畸形,褪色或变色的较少;特别在潮湿环境下,有的还有菌脓溢出。细菌性叶斑病一般表现为急性坏死斑,呈水溃状,病斑周围有一个黄色晕圈,如菊花、秋海棠的细菌性叶斑病。细菌性腐烂病有一种腥臭味,且腐烂组织带有黄色的菌脓,如蝴蝶兰软腐病、文心兰软腐病、马蹄莲软腐病等。细菌性萎蔫病往往造成青枯(而真菌性萎蔫常伴有黄化),如菊花、大丽花、红掌的青枯病,香石竹的细菌性枯萎病,菊花的细菌性枯萎病,报春花的细菌性萎蔫病等。由细菌引起的鲜切花病害,如防治不及时,常会造成毁灭性灾害。
带菌种苗、种球、罹病植株及其残体是鲜切花细菌性病害重要的侵染來源。植物病原细菌主要借雨水、灌溉水而传播,从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潜育期较短。细菌喜欢潮湿,不耐干燥,发病多在阴雨潮湿天气。由于暴风雨能大量增加寄主伤口,有利细菌侵入,而且促进病害的传播,创造有利病害发展的环境,因而往往成为细菌病害流行的•个重要条件。高温高湿的鲜切花设施栽培环境往往不利于细菌性病害的防控,如红掌细菌性疫病给美洲、欧洲和亚洲的红掌主产区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成为当前红掌种植业的一大限制性因素。
在田间,多数细菌病害的症状有如下特点:一是受害组织表面常为水溃状或油溃状;二是在潮湿条件下,病部有黄褐或乳白色、胶状、似水珠状的菌脓:三是腐烂型病害患部往往有恶臭味。诊断细菌病害时,除了根据症状、侵染和传播特点外,有的要作显微镜观察,有的还要经过分离培养、接种等一系列的实验才能证实。一般细菌侵染所致病害的病部,无论是维管束系统受害的,还是薄壁组织受害的,都可以通过徒手切片看到喷菌现象。喷菌现象为细菌病害所特有,是区分细菌与真菌、病毒病害的最简便的手段之一。通常维管束病害的喷菌量多,可持续几分钟到十多分钟;薄壁组织病害的喷菌状态持续时间较短,喷菌数量亦较少。按照柯赫氏法则,从病部组织中分离到病原细菌的纯培养后,挑取典型的单菌落,再接种到敏感植物或指示植物上,使其表现出典型的或特有的症状反应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典型特征的单菌落的挑选是关键,接种植物的选择亦很重要。常用的过敏反应植物有烟草、菜豆、番茄和蚕豆等,假单胞菌属和黄单胞菌属的植物病原细荫均可在烟叶或蚕豆叶片上引起过敏性坏死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