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鲜切花病害由真菌引起,大约占鲜切花病害种类的70%~80%。
真菌是一类没有叶绿素的低等生物,没有根、茎、叶的分化,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也没有维管束组织,有细胞壁和真正的细胞核,细胞壁由几丁质和半纤维素构成,所需营养物质全靠其他生物有机体供给,营异养生活,典型的繁殖方式是产生各种类型的孢子。真菌孢子个体大小不一,多数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真菌的发育分营养和繁殖2个阶段,菌丝为营养体,无性和有性孢子为繁殖体。
真菌性病害的主要症状是坏死、腐烂、立枯、穿孔、溃疡、萎蔫,少数为畸形,特别是在病处常常有霉状物、粉状物、絹丝状物或褐色鼠粪状菌核等病征,这是真菌病害区别于其他病害的重要标志,也是进行病害田间诊断的主要依据。主要有百合枯萎病、百合疫病、百合根腐病、百合灰霉病、月季黑斑病、月季白粉病、月季霜霉病、月季锈病、香石竹枯萎病、菊花褐斑病、兰花炭疽病、非洲菊疫病、花卉幼苗立枯病等。
真菌性病害在诊断时,通常用湿润的挑针或刀片将寄主病部表面生出的各种霉状物、粉状物和点状物挑出或刮下来,或进行切片,或撕下病部表皮,在显微镜下观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真菌的各种形态。如病部还没长出真菌的繁殖体,可用湿纱布或保湿器保湿24小时,霉状物等即可长出,再作检査和鉴定。有时病部观察到的真菌,并不是真正的病原菌,而是与病害无关的腐生菌。因此,要确定真正的致病真菌,需按柯赫氏法则,把病部在人工培养基上进行分离培养,对病原进行鉴定和人工接种。发病后需再分离培养和鉴定病原菌,如所鉴定的病原与原鉴定的一致并能致病,才能证明是真正的致病真菌。
带菌种苗、种球、病株及其残体和土壤是鲜切花真菌性病害的主要侵染来源。病原真菌可自身弹射或借助气流、雨水、昆虫或人为传播,可直接侵入或通过花卉植物表面的气孔、水孔、皮孔等自然孔口和各种伤口侵入体内,潜育期长短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