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花花烛的病虫危害,主要有根腐病、炭疽病、花穗腐烂病与蓟马、螨、线虫、介壳虫等。种植时要注意基质消毒,栽培管理过程中要减少植株机械损伤,发现有病害的枝叶,应及时剪除销毁。在发病初期,对真菌性病害用800~1000倍液的百菌清、甲基托布津、退菌特等喷雾防治,对细菌性病害用农用抗菌素、井冈霉素等防治。对蓟马、螨、介壳虫,分别用氧化乐果、三氯杀螨醇等灭杀。土壤使用呋喃丹可杀死地下害虫与线虫,每平方米用量为4g左右。
(六)切花采收、贮藏与保鲜
大花花烛的切花采收适期在肉穗花序上有半数小花开放。此时佛焰苞片的花色充分展示,肉穗花序下部有1/3~2/3部分由黄色(或粉色)转为白色,花梗已硬化。剪切可沿花梗基部剪取,一般要求花梗长度达到40cm左右,每株大花花烛年产切花量为6~12支,每平方米年产花25~45支。
切花采收后应在12h内将鲜花浸入清水或保鲜液中,佛焰苞不能完全摆放在盛水或瓶插液的塑料小瓶内。用170mg/L浓度的硝酸银处理10min,可延长切花采后寿命,通常在13℃条件下湿贮,可保鲜2~4周。
目前大花花烛切花无统—分级标准,但做切花品种花梗长度要大于30cm,按同一花色,同一花梗长度,3~4枝花一束,把佛焰苞用塑料膜包扎好,上下移动一下,佛焰苞不能完全摆放在同一平面上,然后剪齐花梗基部放入清水或保鲜液中。3~4束一箱,运输包装大花花烛,要将花固定。贮运期间苞片色泽出现暗化等品质问题,是与栽培贮运期温度低于13℃而受冷害有关,苞片褪色也可能受植株生长期缺钙所致,另外苞片受到机械损伤会迅速变黑。切花在运抵目的地后,如出现萎蔫现象,可将苞片浮置于20~25℃温水水面,待1~2h后能恢复新鲜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