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栽培类型及品种
大花花烛是当前世界新兴的著名切花。目前用于切花栽培的品种主要以这个种为亲本,进行种间或品种间杂交后选育出的园艺栽培种,大多数花的苞片直径可达20cm以上,因而称为大花花烛。
花烛属植物原产南美洲,世界约有600种。观赏栽培的还有以盆栽为主的观花或观叶植物席氏花烛、水晶花烛、剑叶花烛、火鹤等。大花花烛于1853年在哥伦比亚南部热带雨林被发现后。1876年传入欧洲。1940年后,欧洲各国纷纷进行育种,荷兰在这一方面培育出许多优良的园艺新品种,并有专业公司生产。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种,目前已分别建立了切花与盆栽花烛的基地。
大花花烛现在已知的有8个变种,园艺栽培品种有百个左右,有切花栽培型与盆栽型两个栽培类型。常见切花栽培品种见表8-4。
繁殖及栽培
1.繁殖用种子、分株、扦插与组织培养方法繁殖均可,目前生产用苗多数利用组培苗。种子播种应随收随播,25~30℃条件下,14d左右出芽。分株繁殖可剪取成年植株旁带气生根的小株分栽。扦插繁殖可用较老的枝条留l~2个节的短枝为插条,剪去叶片进行扦插,插床的适温应为25~35℃。
组织培养是目前大量获得幼苗的主要繁殖方法,常用幼嫩叶片或叶柄的组织作为外植体,接种在诱导培养基上扩繁。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1/2MS+1mg/LBA+300mg/LCH
芽诱导培养基:MS+1mg/LBA+31mg/LGA+300mg/LCH
继代培养基:MS+1mg/LBA
生根培养基:1/2MS+0.1mg/LNAA
2.栽培管理
(1)栽植床的准备大花花烛为附生性的植物,根肉质。要求栽培基质具有丰富的有机质,保湿性能强,透气性与排水性能良好。土壤酸度达到pH5~5.5.在栽培床的土层40cm以下,要设排水层。栽植基质可用园土与蛭石、珍珠岩或腐熟后的木屑、稻壳、食用菌培养基残渣等与园土混合。也有在床底加石砾层等以保证床土的通透性与持水、持肥能力,促进根系发育。
(2)定植大花花烛茎短,但叶片高度可达1m以上。通常栽植苗高度在30~40cm左右。
栽植后1.5~2年进入开花期。幼苗定植间距为40cm×50cm,一般每平方米种植4株。温室栽培包括道路、畦沟等,每公顷用苗量为2.4万—2.7万株。国外有报道栽植密度加密为30~35cm间距。
(3)管理大花花烛原产热带雨林,性喜温热与空气湿度较高的半阴环境。生长最适温度昼温为25~28℃,夜间温度为20℃。气温高于35℃或低于18℃生长受阻,13℃以下会出现寒害,因而栽培温度应控制在15℃以上,35℃以下。对空气相对湿度的要求宜保持在80%左右,空气干燥时需要喷雾,增加湿度。栽培环境的荫蔽度,通常控制全日照的光量60%~80%,要求光照强度掌握在15~20klx。光照强度低于5klx,切花品质受到影响,高于20klx,叶面会出现灼伤现象。在密植情况下,为改善植株群体的通风透光性能,需要经常剪除老叶。一般情况下每株可留叶4片。有时也可留3片,对切花的产量与质量不会产生影响。
大花花烛切花栽培的切花期,一般可维持10年左右。出花叶位的叶片生长情况,直接影响花的大小、花茎长短等质量问题。由于切花栽培周期长,栽培基质的透水性强,因而肥料的补充,应以速效性的追肥为主,用根灌或叶面施肥的方式进行,通常根据植株生长情况10d左右补充一次。根据有关报道,大花花烛在开花期,每棵植株对氮、磷、钾的吸收量,分别为128.7mg、30.1mg、167.8mg。钾有利于帮助光合作用产物的转运,有利提高花的质量。因此,要重视钾肥的补充。同时钙、镁离子会影响切花品质。缺钙、缺镁时花的色泽会受影响,甚至出现苞片的坏死情况。因此,在使用化肥时要重视钙、镁肥及微量元素的供给。大花花烛要求有湿润的生态环境,栽植床不能缺水,同时要保持基质的酸度。生长中后期,由于主茎生长位置的上移,每年需增添含有丰富养分的栽培基质,以稳固植株,并促进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