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苗自繁
非洲菊繁殖有种子播种、分株、扦插及组织培养等多种方法,近年来国内已有专业化组培苗生产。为防止非洲菊病毒感染引起种群退化,切花生产应以组培苗为主。
1.种子繁殖
作切花生产的非洲菊多数为杂种一代很少有种子。有些品种可作种子繁殖,但必须进行人工授粉,头状花序的中心部位管状花是两性花,为主要结子的小花。非洲菊种子的寿命很短,通常在种子成熟后即采即插,种子发芽率仅30%~40%。发芽适温为25℃,播后约10d左右发芽。种子千粒重为4.1~4.8g。
2.组织培养
(1)材料准备由于非洲菊的茎尖数目少,剥取技术较困难,又容易被污染,所以常用花托为外植体。采取直径1cm左右的花蕾(花蕾上的苞片为紧包状态,否则易受污染)。用脱脂棉蘸清水,将花蕾洗净后,在超净工作台上用70%酒精消毒45min。然后浸入10%的漂白粉液中15~20min,进行表面消毒。之后用无菌水冲洗三次。用镊子和手术刀剥去苞片,拔去全部小花,留下花托,并切成2~4块,接种在预先配置好的培养基上。
(2)培养基配方MS+BA10mg/L+IAA0.5mg/L。
(3)培养条件在温度25℃、每天16~20h光照条件下,约需1~2个月由愈伤组织形成芽。有些黑心品种与白花品种芽的分化期较长,约需半年以上时间。
(4)试管扩繁将已完成芽分化的材料继代培养,每月可以1:10的速度扩繁。培养基为MS+KT10mg/L(或BA10mg/L)+IAA0.5mg/L。以加KT的培养基所扩繁的幼苗最健壮,叶片形状最正常;加BA的培养基往往引起叶片变态呈深缺刻的栽培类型。
(5)试管苗生根培养当试管苗叶片长达2cm时,便可将其分出转移至生根培养基上。转移时要剔除苗基部的愈伤组织。不足2cm长的小苗,可连同愈伤组织转接在扩繁培养基上,继续繁殖。生根培养基配方:1/2MS+NAAO.03mg/L,或1/2MS+IBA1mg/L,均有很好的生根效果。
(6)试管苗移栽试管苗育成后,应在无菌条件下移栽,培育成生产种苗。移栽基质可用木屑加泥炭(l:l)或蛭石加珍珠岩(l:l)配制。栽后要防雨水。在空气湿度大的地区。每天浇淋水一次;每周供给一次营养液。2~3周后,可以定植。空气干燥的地区,最好采用间隙喷雾措施,以提高移栽成活率。
3.分株4~5月份,将温室(保护地)促成栽培春季花后的老株掘起进行分株。每丛老株可用利刃分切成3~5株小苗。每一新株必须带有芽的根颈与健壮的吸收根,每芽应具4~5片功能叶。分株后的苗可剪去一些褐色老根及吸收根的根尖,以促进须根发生,浅栽或根露出土面较好,非洲菊栽后根的恢复较慢,约1个月后才开始正常生长。
4.扦插选择去年生生长健壮、无病虫危害的优良母株,掘起后去除根都泥块,切取叶片及根颈上的生长点,在22~24℃温度与70%~80%相对空气湿度条件下,栽植于种植箱内培
育。以后在根颈上陆续长出不定芽和叶腋芽。当每个不定芽具4~5片叶后,约20~30d便可发根移栽。扦插基质为土壤表面覆盖l~2cm厚的珍珠岩。环境温度控制在25℃左右,相对湿度为80%~90%。3~4月间扦插的植株当年即可开花。夏季扦插的要等到第二年才能开花。温度适宜全年可以繁殖。
为提高扦插繁殖指数,可以用6-苄基嘌呤(6-BA)处理,促进腋芽和根颈部休眠芽萌发,增加母株枝条数30%~50%。特别是宽瓣型品种,作用更明显。使用100mg/L的6-BA溶液喷全株,阴天效果更好。采穗后喷母株根颈部,有利于再采枝条。如此可重复采穗3~4次,每一母株可采取10~20支插条。插穗用0.2%的高锰酸钾进行消毒后,用500mg/L的萘乙酸(NAA)或生根粉处理,最后插入种植床,能有效提高成活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