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菖蒲切花露地栽培,在无霜期可以通过安排不同播种时期的方法,使切花陆续采收均衡上市。但实际市场消费量主要集中在10月至翌年5月,因此在秋冬至早春栽培时,由于受气候条件影响,必须在保护地内进行。根据唐菖蒲的生育特性,切花的周年生产要重视下列一些问题。
1.种球处理
种球采收后有2~3个月的自然休眠期。如果需要提前播种,种球必须进行催芽,打破休眠。延迟播种的种球应进行冷藏,抑制萌芽。
催芽处理的方法有温度处理与药物处理两种:
(1)温度处理用5~7℃低温贮藏20~30d,然后在20℃条件下催芽。也可将刚收获的种球9℃处理20d,再用38℃处理10d的变温方法打破休眠。
(2)药物处理常用氯乙醇、6-苄基氨基嘌呤、赤霉素等打破休眠。使用氯乙醇可在栽植前10~20d,置种球于密闭容器内,用40%的氯乙醇浸泡纱布或棉花后置于容器内任其挥发,处理4d后取出,晾开7~14d栽种,每升容器用药量为4mL。也可将球茎浸泡于3%的氯乙醇溶液中3~4min,取出置密闭容器中,在23℃条件下处理24h即植,植后3~4周发芽。6-苄基氨基嘌呤使用浓度为50~100mg/g的药液,浸泡12-18h后栽种,约1周后发芽。赤霉素处理在35℃条件下用5~15mg/L溶液漫种1h。药物催芽打破休眠时间虽短,但易受药害,所以不同品种、不同时期应先做局部试验。
种球低温贮藏是常用的方法,贮藏期可达1年以上,周年生产时可随用随取。一般贮藏温度为1~5℃,较适宜的可控制在2~3℃。小规模切花生产,为提高切花销售价格,常避开春季大规模种植,而将播种期推迟到7月进行,争取11月前后采花。但种球在自然条件下,一般4月中下旬均会发芽,在无冷藏条件时,可将种球用网袋盛装,吊挂在通风处度过5~6月,到7月种植。此时部分种球仍能缓慢发芽,若出现稍有干瘪情况,其对种植开花无太大影响。但需绝对控制温度,不能使种球发根。如出现播种前种球先发根情况,则会严重影响栽植后的生长发育。故吊挂贮藏,每袋数量不能过多,一般为2~3kg。
2.加温
在秋冬和早春进行保护设施栽培时,栽培温度应该调节到唐菖蒲生长最适宜的20~25℃左右。特别在孕蕾期如果温度低,会发生“盲花”。平均温度低于10℃,植株不能正常生长。
3.补光
唐菖蒲是长日照植物,秋冬栽培需要进行人工补光,通常要求每日光照时间达到14h以上。植物通过光周期的光照强度,一般认为10lx已能引起感应,但生产上应用,补光强度要求达到50~100lx。一个100W白炽灯(加反射罩)具有光照显著效果的有效半径为2.23m,故补光时可每500~600m2设一盏100W白炽灯,光源距植株顶部60~80cm;或设40W荧光灯一支,距植物顶部45cm。在白天遇阴雨天气,光照强度不足,也会影响生长发育,白天光照不足5000lx时,为加强唐菖蒲光合作用效果,也需人工补光。唐菖蒲秋冬栽培宜选对光敏感性要求不严的品种,如彼得梨(Peter Pears)、粉友谊(Friend-ship)、白友谊(White Friendship)、马加烈(Mascagni)、杰西卡(Jesica)等品种。
4.“盲花”的防止
唐菖蒲的保护地栽培常易发生“盲花”的生理病害。特别冬季栽培会出现见到花蕾后,因发育不完全,形成开花率很低的情况。主要是短日照、低温、光照不足、营养障碍等因素造成。栽培上除在生长期,特别是抽穗前调节好光照、温度外,应选周径12~14cm的优良大球作种,种植不宜过密,种球发芽后限制1球l苗,加强肥培管理,保证植株营养。
5.唐菖蒲周年生产计划安排
唐菖蒲的周年生产必须根据当地气候环境因素,在非正常生产季节重视温度与光照条件的调节,同时还应根据市场供销情况与生产成本,选择安排本地最佳生产的2~3个时期,不必强求全年生产。表7-8以长江下游地区为例,介绍唐菖蒲周年生产计划,仅供确定生产季节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