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菖蒲全株由根、茎、叶、花、果等部分组成。
根有初生根与支撑根两种类型。初生根在种球基部的节位发生,是一种不定根,粗细均匀,基本上不生侧根。这种根通常在球茎播种后先叶而发,是植株生长前期的主要吸收根。支撑根是在新球形成后,在新球茎部节位发生,具有对植株的支撑固定功能。这种根比初生根粗壮,肉质,直径为3~4mm,长度可达50~80cm,是唐菖蒲孕蕾、开花与新球发育期的主要吸收根。
茎有球茎、葡匐茎、花茎3个类型。球茎是一个短缩的变态茎,大约有7个环状茎节组成,其上分布有5~6个芽眼,由于大量贮存养分,肥大成为圆球形或扁球形,其周径长10~14cm,球茎外表包裹一层褐色皮膜。球茎是营养贮藏器官,也是主要繁殖器官。当年用于切花生产的球茎称为种球.种球在生长后期,随着新生植株的生长发育逐渐萎缩消亡。而在种球顶芽萌发形成新株的基部,短缩茎又肥大发育形成新球。在新球与种球之间,即新球基部的1~3个节位上,在开花前后可发生匍匐枝。匍匐枝水平生长,能分枝。在各分枝顶端的顶芽肥大生成子球,子球是唐菖蒲扩繁与解决种球退化的重要繁殖器官。花茎是从新球叶丛中抽出,由顶芽发育而成。
叶有鞘叶、基生叶与茎生叶3种类型。鞘叶是唐菖蒲生长前期的一种不完全叶,只有叶鞘部分而无叶片。鞘叶着生于芽的四周,共6~10枚,以鳞片状覆盖子幼芽上,起保护生长点的作用。最外围的第一、第二片鞘叶呈革质干鳞片状,在芽萌发时脱落。第三至第六片鞘叶,可随芽的发育而生长。通常第三、四片鞘叶不露出土面,第五、六片保护幼芽顶出土面。鞘叶出土后,通常又有5~7枚完全叶丛生于种球顶部,这几片叶称为基生叶,长约40cm,宽5~6em,带状,先端尖,星剑形,鲜绿色,叶基部折叠,呈二列状抱茎互生,基生叶的叶鞘抱合组成假茎,这些叶是唐菖蒲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营养叶。基生叶发育良好,对切花的花芽分化与产花质量有很大影响。茎生叶是后生于花茎上的2~4片同化叶,一般均比基生叶小。
花为顶生蝎尾状聚伞花序,通常每花序可着花8~20朵,最多可达24枚。部分品种花序有1~2个小分枝,切花的商品生产要求每个花序至少有小花12朵以上。花序上的小花自下而上逐朵开放。花被6枚,分内外两层。外花被3枚,内花被3枚。雄蕊3枚,雌蕊1枚,柱头3裂,子房下位,3室。花瓣有平瓣、波状、皱瓣等变化。花瓣外包被2枚苞片,卵状披针形,大小不等,绿色革质。花色的色彩丰富齐全,有许多复色品种。切花生产的小花型
品种花径多数在6.5~9cm左右。大花型品种花径多数为11.5~14cm。
蒴果,种子在授粉后约35~45d成熟,每果含种子15~70粒,千粒重为5.2~7.5g。一般除杂交育种外,均不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