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持冬春季节的月季切花生产,我国大部分地区需要利用大棚或温室进行切花月季的栽培。
1.温度管理
栽培设施对温度的调节是控制切花月季生长速度,影响月季品质的重要条件。白天多云天气,要求设施内维持20~21℃,晴天维持24~28℃。日平均最佳温度为17~19℃,昼温最适宜为23~25℃。这个温度指标每天不应少于4h,否则会影响产花量。设施栽培中,夏季高温是生产中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设法降温对切花生产非常重要。有试验表明,夏季昼温在26~27℃时,比29~30℃时切花可增产49%。
夜温高低对成花周期有影响。夜温为15~16℃,成花周期大约为40~48d;夜温降到7℃左右就需要75d左右才收获一次。室内温度调整要避免急变,室温急剧下降,会使产量降低,花色与花形变劣。温度过高成花周期虽可缩短,但花朵变小,花瓣减少,花茎软,质量低劣,盲枝增加。
切花月季的栽培品种不同,对夜间最适低温的适应性也不一致。适应高温的品种,如萨曼莎等,要求夜温达到18~20℃;适应低温的品种,如索尼亚等,则要求14~15℃。所以,一般室内各品种混栽时,夜温可控制在16℃左右。一些低温性的品种在适宜的夜温范围内,提高温度可以缩短成花周期。如索尼亚、卡拉米亚等,夜温从12℃提高到15℃,则花期可提早8d。这对冬季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地温对月季根系生长有一定影响,有人提出13.3℃的要求,也有要求达到10℃以上。目前我国月季生产要求地温不低于13℃。
2.补光问题
在冬季设施栽培中,延长光照时间有利于月季生长与开花。有试验指出,光照因素能决定月季产量的24%~50%。如果用650~750lx的光照进行补光,使光照时间延长到12h以上,盲枝可大大减少,开花日期提前,花茎增长,花朵增大。
目前国外切花月季栽培常在10月到翌年3月期间,采用高压钠灯补光。有报道,用5000lx光强照射18~24h,再配合提高二氧化碳浓度,保持室内最适温度、湿度与土壤含水量能明显提高月季产量和切花品质。也有报道,每12m设一盏高压钠灯,照度2500lx,补光4~5h.也可获得明显的增产效果。
3.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自然界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为330~340mg/kg,提高设施内二氧化碳浓度,有利于加强切花月季光合作用产物的积累,增加产量,提高品质。设施内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需要配备二氧化碳发生装置。二氧化碳施肥的季节主要从11月到翌年4月,喷施时间在日出前半小时到上午9点到10点。施用浓度通常使室内二氧化碳含量提高到950~1300mg/kg,最高可达到2000mg/kg。一般维持在1000mg/kg左右即可。施用时要将门窗密闭,室内温度控制在26~30℃时效果更佳。国外试验报道,二氧化碳施肥,盲花率减少,优质花增加,总产量比自然条件下增产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