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苗繁殖
切花菊种苗用量大,同时为达到周年生产又需要多种品种配套。国内目前还没有专业性很强的切花菊种苗规模生产,因而大多数是要依靠切花生产者自行解决生产用苗问题。种苗繁殖首先要根据市场需求、不同生产季节、露地或设施栽培的特点等因素,选定主栽品种,然后按生产规模,确定种苗繁育计划,建立配套设施。切花菊种苗繁育现仍以扦插繁殖为主,有条件的地区可利用组织培养繁殖脱毒菌作为原原种,再进行扩繁。
1.留种母株管理
(1)母株选择用做切花菊繁育种苗的母株首先必须在优良品系中选拔。要求品种纯正,植株健壮,无病虫为害。
(2)母株的选留量母株留量应根据品种繁殖率与栽培面积确定。一般按1:25~1:30的比例在秋季选择健壮的根蘖苗(脚芽)作一级母株培养.每公顷切花用苗,大约需选留根蘖苗5250~6300株。一级母株经培育后,剪取插穗,扦插育成新株,成为二级母株,再用二级母株采穗繁殖切花菊栽培用苗。经过两级扩繁,先留的5250~6300株种,大约可育成切花生产用苗15~18万株。
(3)母株培育母株培育通常是在花后选留发育健壮的根蘖苗,剪去老枝,全墩挖起,栽植于背风向阳处留作种苗,第二年春暖后采穗扦插育苗。这种方法在切花菊商品生产过程中,要求同时取得大量整齐一致的幼苗时比较困难。现在常用的方法是两级母株育苗,可以同时获得相对一致的优质苗。一级母株的根蘖苗选留时,宜选离植株中心稍远、生长健壮的根蘖,在其刚有3~4枚叶片展开时,从土中带一段有根的根茎切下,以15cm左右的株行距栽植。翌春恢复生长后,摘去顶梢,待侧枝萌发,每株可采集4~5枝插穗.育成二级母株幼苗。二级母株的培养,同样应选择向阳、通风、排水良好的地方,施好基肥,有条件时应在栽植前先进行土壤消毒。栽植后留7~8片叶摘心,加强肥水管理与病虫害防治工作。再从二级母株上采穗,培育生产用苗。
母株采取插穗,一般连续采收4~6次后,应另栽新株替代。采穗次数过多,会导致插穗质量下降,植株生长势减弱,降低切花商品质量。为促进新梢的旺盛发育,每次采穗后,均应立即追施一次速效肥。母株生长适温为15~25℃。
利用组织培养获得的脱毒苗,应作为原原种进行隔离培养。所有栽培基质,栽培工具,工作人员的衣服、鞋、帽等物均需严格消毒,防止病毒、病虫的感染,通过2~3次扦插扩繁,育成生产用苗的采穗母株。
2.菌床准备
扦插苗床一般宽为0.9~1.0m.长5~10m,栽培基质厚度为10~15cm.苗床最好设于保护设施内,基质宜用排水与通气性良好、具有适度的保水性、不含病原菌的河沙、砻糠灰、珍珠岩、蛭石等材料。利用喷雾装置进行全日照喷雾育苗能取得良好效果。
3.扦插时期
扦插时期应按全年进行计划生产。春菊扦插期应在11月底至翌年1月进行;夏菊在2月至3月;秋菊在5月至6月;寒菊在6月至7月;光栽培的灯光菊在7月至12月。
4.插穗采取
在母株摘心后,大约需20~25d,可开始采取插穗。生产用菌一般均以顶梢为插穗,要求穗长8~10cm。采穗时母株需含水充分,若在干燥季节,可在采穗前1d先浇透水,翌日清晨用手折断幼梢。用刀具采切易传播病毒病害,故避免使用。采穗时在母株上每枝应保留2片完全叶,以利再次发梢采穗。母株采穗可根据田间栽植时期需要,定期安排采摘。但从母株生育而论,不论对插穗是否需要,都应适时对母株进行摘心或短剪,防止植株枝条老化,保证新梢处于幼龄状态。采回的插穗要摘除下部叶片,保留顶端2片展开叶,并统一插穗长度,以10~20支为一扎,放入清水中吸水1~2h。
为提高插穗的生根速度与生根数量,可在清水中加入生长调节剂。常用的剂量为萘乙酸(NAA)100~200mg/L,吲哚丁酸(IBA)20~50mg/L,生根粉2号(ABT2)50mg/L。插穗如不能及时扦插育苗,可将其用塑料薄膜袋包装后,在2~5℃的低温与80%~90%的相对湿度条件下贮藏,一般可贮放3~4周。
5.扦插管理
处理后的菊花插穗可直接插入育苗床,株行距为3cm×3cm,扦插深度为2~3cm。每平方米可插1000株左右。插后苗床温度最好控制在15~20℃左右,温度过低生根缓慢,温度过高易发生烂苗。利用全光照喷雾育苗,约8~14d开始生根。15~25d后,新根达2cm长时,即可移栽定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