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名】Dendranthema morifodium(Chrysanthemum morifolium)
【英文名】Florist\'s chrysanthemum
【中文别名】鞠花、白帝、帝女花、九花、女华、女茎、金蕊、寿客、节华、更生、傅延年、黄花、阴成、日精、治蔷、朱赢。
一、概述
菊花是菊科菊属多年生宿根花卉。为我国原产的传统名花,据记载,其栽培历史已有三千多年。约在公元4世纪,菊花由我国传入朝鲜,再经朝鲜传往日本。1688年菊花又从日本传到荷兰,不久进入法国、英国,18世纪末又由欧洲传到美国,经过各国园艺学家的杂交选育,培养出许多新的品种与类型。18世纪中叶欧洲开始利用温室进行菊花的切花生产。
菊花是世界五大切花之一。畅销国际市场,其总销量要占世界鲜花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国际切花菊的主要生产国有日本、意大利、荷兰、德国等国家。
我国切花菊生产起步较晚,栽培品种多数由日本与欧渊引进。1998年全国切花菊的栽培面积达到1825hm2.占国内鲜切花生产总面积的28.9%,但设施栽培的条件尚不完善,多数栽培品种花期还集中在秋季。劳动生产率与国外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荷兰平均每工时产花180支,日本为43支,我国为27支。国外切花菊生产已形成高度的专业化分工,有专业化的种苗公司负责切花菊插条或扦插生根苗供应。我国目前主要还限于自留母株、自繁种苗、自行生产切花菊的初级水平。切花产品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销往中国香港和日本。
二、形态特征
菊花实生苗有真根、须根之分。栽培菊多数是通过扦插繁殖,从茎节处萌发出次生根(须根)。根的寿命通常为1年,随着茎的衰老而逐渐死亡。
菊花的茎有地上茎与地下茎两种生长形态。地下茎葡匐状横向分布在表土层10~15cm以内,茎节明显,节节生根,通称为宿根。地下葡匐茎的顶芽伸出土面,长出新苗俗称“脚芽”,秋菊开花后在晚秋或初冬发生的脚芽又称“冬芽”,冬芽若不经过低温条件的影响,其节间不能伸长,幼株的发育呈莲座状,这种生长形态称为菊花的莲座化。
地上茎直立,茎基部半木质化,高60~200cm。作为切花栽培的品种,一般株高80~150cm。主茎根据品种特性与环境条件,生长到一定阶段,顶芽形成花蕾或长出一丛具柳叶状小叶的“柳叶芽”(或称盲花芽)。此时顶芽以下的侧芽萌发,代替顶芽延伸。地上茎在摘心情况下,可以促进侧芽萌发。
单叶互生,其大小与长宽比,叶缴的锯齿与缺刻深浅,叶基与叶尖的形状等都是区分品种的主要特征。
头状花序,由许多无柄小花着生在花序轴的托盘上。一个花序一般着生300~600朵小花,最少100朵左右,最多可达2000朵以上。小花通常有两种形态,在头状花序周围的是舌状花,俗称为花瓣;在花序中心部位的为筒状花,通称中盘花,舌状花是雌花,筒状花是两性花,雌、雄蕊并存。
三、生态习性与生长发育规律
菊花喜阳光充足、气候凉爽、地势高燥、通风良好的生长环境。要求富含腐植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可在pH6.0~7.9之间,以6.2~6.7为适宜。菊花耐干旱,忌积水,不宜连作。
生长发育的适应温度为15~25℃,最适生长昼温20~25℃,夜温16~18℃。气温上升到32℃以上生长受到影响,10℃以下生长缓慢。但较低的温度有利于开花持久。地上茎叶可耐0℃左右低温,有的类型可忍受-4℃而不受害。
地下茎抗寒性较强,可忍受-10℃低温,个别品种在-30℃时仍不受害。
光照充足时生长健壮,节间短而叶紧凑,叶片厚,叶色有光泽,花色鲜艳。但夏季强光对生长不利,需要适当遮荫。菊花大部分品种为短日照植物,只有在每昼夜日照时数少于12h以下时才能开花。而短日照影响开花的时期长短,在品种间有较大差异。有些品种对这段光的反应期(称为光周期反应)只需经过6周就能开花,另一些品种却需要经过15周的时间才能开花。另外还有一类菊花(夏季开花的菊花品种)对光照长度反应不敏感,称为中性品种。
花芽分化受光照、温度、营养条件及不同品种类型的影响。大多数自然花期在秋季的菊花,通常在14.5h/d的长日照条件下进行茎叶的营养生长,在短于12h光照、夜温15℃左右时花芽分化。自然花期在夏季的菊花类型,通常在幼苗期需要经过一个低温周期(即春化作用)才能开花。切花栽培的幼苗一般在3~7℃条件下处理3周,可完成春化诱导。如果温度与处理时间不能满足要求,则植株的成蕾率与开花率均较低。夏菊类型的菊花,光照长短对花芽分化影响不大,但短日照条件可以加快花芽分化与开花进程,长日照条件会延迟开花。
菊花花芽分化不仅与温度、光照条件相关,同时与植物体的内部生理活动相关。光与温度对花芽分化的影响,主要通过植物顶部7~10片叶的生理反应使顶芽分化为花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