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殖方法与育苗鲜切花芍药繁殖以分株为主,亦可根插及播种,但播种仅限于育种用。
(1)分株繁殖分株时间华北以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最好,此时芍药地上部分已停止生长,分株栽植后根系有一段恢复及生长时间,对第二年生长有利。春季不宜分株,否则成活率低,生长不良。鲜切花栽培由于连续采花,营养生长较弱,因此分株母株年限较长,一般地栽观赏以3〜5年母株为合适,而鲜切花母株年龄以10龄期较为合适。
分株时,先挖起老株,震落附土,阴干1天,使根系变软,顺者根茎着生状态自然分开,连接根可用利刀切开,每丛留3〜4个芽即可,切口处涂上硫磺粉,以防感染而烂根。分株及栽植应尽量保证根、根颈、芽的完整,分株后即刻栽植到准备好的土壤中。土壤准备于分株前进行,不宜过于潮湿,也不可过于干燥,以手捏土成团、松手后即散为度,过潮易烂根,过干不利于生长及栽植。土壤以肥沃的沙壤土为最好,栽植穴视植株大小而定,株行距0.4米×0.8米。
(2)埋根繁殖为扩大繁殖系数,常用埋根法进行繁殖。秋季分株后,收集断根,切长5〜10厘米的小段,竖埋于整好的畦内,株行距为30厘米×30旭米。冬天用土封好防寒,第二年春天扒开封土,发芽后细心养护。经3年的繁育再移植到栽植床做鲜切花栽培。
(3)播种繁殖芍药种子成熟后,应立即播种,播种越迟发芽率越低。芍药种子为上胚轴休眠,播种后当年秋季可生根,而芽需在次年春天才出土,因此秋播最符合其生长发育规律,发芽较为整齐。芍药种皮坚硬、蜡质多不透水,因此播种前应弄破种皮,使其在土壤中充分吸收水分,才有利于生根。点播株行距6厘米×10厘米,次年秋移植于株行距30厘米×40厘米的畦内,经3年培育,选择优良品种作为鲜切花栽培。
栽培管理芍药根系粗大,栽植前应深耕土壤。栽植深度3〜4厘米或栽平后翻土3〜4厘米。鲜切花芍药生长迅速,采花后营养消耗太大,肥水管理要求较严,否则开花量小,生长不良。
(1)土肥管理芍药喜肥沃的沙质壤土,好肥,因此基肥要施充分,常以农家肥为主,每亩可施10米3熟腐的鸡粪或15米3猪粪,也可用饼肥、厩肥及腐熟的堆肥代替。除施足基肥外,每年必须追肥4次:第一次为3月上旬,以复合肥为主,称为萌芽肥;第二次为4月中下旬,施氮、磷、钾速效肥,称花前肥;第三次为5月中下旬,以磷、钾肥为主,称花后肥;第四次为8月中下旬,以磷、钾速效肥为主,亦可用腐熟的人粪尿代替,称为花芽肥,为次年形成花芽打基础,也可在初冬施越冬肥。为防止土壤板结,失去保墒作用,必须在雨后或浇水后进行中耕除草。
(2)水分管理芍药生长要求水分适中,忌积水,低洼积水易烂根。栽植时若土壤潮湿就不必浇水,生长期也不宜过多浇水,可与施肥结合进行浇水。封冻前浇1次越冬水,设施栽培可以不浇。
(3)其他管理①剥蕾。除顶生花蕾外,常将3〜4个侧生花蕾全部剥去,以保证营养集中顶生花芽。②修枝。秋季茎叶枯黄后,将植株自茎部刈除,以免病虫滋生。③遮荫。幼苗期适度遮荫有利促壮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