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鲜切花生产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人们的市场意识和商品意识正逐渐增强,花卉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观赏,而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有价值的商品被人们接受下来。虽然我国花卉生产在产业化、商品化和规模化方面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据统计,1980年我国的花卉生产面积不足15万亩,而1998年已经发展到135万亩,鲜切花年产量达到20亿枝。花卉生产总值也从1987年的10亿元猛增到1998年的105亿元,出口创汇达2亿美元。我国的花卉生产区划格局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体系初步形成,如昆明已建成我国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其次是广东、上海、北京也有相当规模的鲜切花生产。我国的东北(辽宁)和西北(甘肃、陕西)是唐菖蒲、百合、大丽花等球根花卉的种球生产基地。上海成为香石竹种苗和切花生产中心。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在北京、上海、广州、昆明等地建起了一批花卉交易市场,如北京的亮马河花卉市场、莱太花卉市场,上海的曹安花卉市场,广州的芳村花卉市场和昆明斗南花卉市场。除此之外,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和部分省会城市也都出现了规模大小不一的花卉市场。这些花卉市场的建立对推动我国花卉的流通和销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过去的20年间,我国的鲜切花消费域也成倍地增长,其主要消费方式可以分为个人消费和集团消费两大类,其中个人消费量占30%〜40%,而集团消费暈占60%〜70%。个人消费主要是婚嫁、丧事、居家布置和赠送亲朋好友;集团消费主要是仪式用花、宾馆饭店长期用花和逢年过节单位批量用花。
目前,在我国鲜切花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鲜切花品种陈旧,栽培技术落后,产量低,质量差。我国在生产上应用的鲜切花品种绝大多数是从国外引进的,而国内自己培育的品种极少,这样不仅无法赶上国外,也很难在国际花卉市场上与他人竞争。在栽培技术方面,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仍在采用传统的经验栽培方法,管理粗放,而国外已进入到量化时代,科技含量在生产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我国温室切花月季1米2的年平均产量不到100枝,而荷兰却能达到500枝,且质量好。
第二,生产设施、设备落后,相关技术不配套。我国大多数花卉生产企业和花农均以简易温室、塑料大棚或在露地栽培鲜切花为主,在这样的条件下,很难做到对环境条件的调控,不能满足鲜切花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因而也就无法保证周年生产、稳定供应。近年来,有些地方投巨资从国外引进一些高档温室及设备,但因相关技术不配套,如栽培技术、花期调控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而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第三,鲜切花生产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生产成本高。我国花卉生产虽然总体面积大,但多数花卉企业和花农的生产规模小,15亩以下的个体花卉企业和花农占60%以上,加之生产的鲜切花种类不专一,致使生产成本大大提高。据调查,我国不少鲜切花的零售价高于欧美等国家同期的价格。
第四,鲜切花采后处理及包装技术落后,还没有建立起“产、供、运、销”相互配合的运作体系。
第五,市场信息不灵,交易方式落后,市场不规范。大多数企业或花农缺乏对市场的了解,仍在按旧的模式盲目生产。交易市场缺乏现代化管理的技术和手段。
第六,出口能力弱,在世界花卉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低。这里有质量的问题、价格问题,也有环保方面的问题。因为国外对病虫害和农药的残留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市场,但不能仅局限在国内,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更多的出口。从我国的具体情况分析,应该把日本、韩国、俄罗斯以及我国的香港特区等主要周边国家和地区作为首选出口对象,而与欧美等国家的出口贸易以合作方式进行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