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切花衰老过程与内源激素的种类及平衡状态密切相关。以张薇(1995)等对9种花的研究结果为例,长寿花与短寿花最明显的区别在于衰老时前者内源乙烯含量低于后者1倍以上。短寿花的衰老直接与乙烯有关,一般认为,ACC在雌蕊群中合成,通过花托转移到花瓣,然后在花瓣中生成乙烯,并促进整个花朵衰老。
长寿花乙烯释放的特点是,盛开时释放量高,衰老时较低,而短寿花则恰恰相反。外源乙烯只有加速衰老的作用,但不是衰老的启动因素。内源乙烯释放能力的强弱与花自然寿命密切相关。
短寿花的ABA含量较高,其CTK/ABA的比值较小(<1.1),而长寿花CTK/ABA比值较大(>1.7)。ABA可明显促进姜花切花衰老,而6-BA可抑制姜花切花衰老。ABA是天然的衰老激素,其含量一般随切花衰老而上升。如百合中ABA出现高峰后,花朵很快表现衰老症状。乙烯与ABA具有共同的前体酰基辅酶A.用生长素处理短寿花可促进乙烯的生成,并延长其瓶插寿命,可见酰基辅酶A转变成乙烯,阻断了ABA的生成而延长切花寿命(张薇,1991)。Menard(1996)的实验表明,采前供应低氨比高氨的内源ABA水平低,瓶插寿命也较长。尚有研究指出采前以不同光源下处理的月季切花,生长在高压钠灯下的ABA水平低于金属卤素灯下的,瓶插寿命较长,从而得出,ABA是连接采前栽培因素与采后衰老的信号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