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切花水分平衡
切花的水分平衡(water balance,或coater relation)是指切花的水分吸收、运输以及蒸腾之间保持良好的状态。切花因种类和品种不同,采收时花朵的开放程度也不同,以月季为例,按照商业标准采收后瓶插时,都要经历蕾期、初开、盛开和衰老的过程,在这期间,花枝鲜重先是逐渐增加,达到最大值之后又逐渐降低。这是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切花从瓶插至盛开期间,花枝吸水速度大于失水速度,保持着较高的膨压,花朵正常开放,花瓣鲜重增加明显。但是如果水分供应不足,花朵就无法正常开放,出现僵蕾、僵花等现象。当花朵盛开后,花枝的吸水速率和蒸腾速率逐渐下降,其中吸水率递减速度较蒸腾率快,失水量日渐大于吸水量,水势降低,花朵出现萎蔫。大量研究表明,切花瓶插期间水分平衡值降为零(吸水等于失水)的时间,即鲜重回到采收时重量的100%的时间与瓶插寿命呈极显著相关关系,而花枝吸水量与瓶插寿命没有相关性。
2.切花水分胁迫的原因
(1)茎杆基部吸水阻塞(water absorption block)切割引起伤流反应,包括一些自我防御机制反应,形成木栓质、单宁等,堵塞切口,这是许多切花吸水能力下降,萎蔫的主要原因。Doorn等(1989)证实了酚类物质在月季微管中沉积,夹竹桃科、百合科、罂粟科、大戟科等植物切割后分泌白色乳汁,裸子植物中的南洋杉科、柏科以及被子植物中的蔷薇科、漆科等植物茎杆切割面分泌松脂;锦葵科、椴树科及一些单子叶植物中的蝎尾蕉属、美人蕉属等分泌黏液,这些分泌物或者带有沉淀,或者易于固化(如松脂),都造成茎杆基部堵塞,影响吸水。
(2)木质部内部阻塞(Block of vessel)切花输水管中的活细胞分泌物质沉积在管腔中引起的阻塞,如锦葵科、山龙眼科、芸香科、紫菀属;金合欢等豆科植物分泌胶质软糖(gum),沉积在木质部管腔中;木兰科、木樨科、玄参科和桉属、李属等茎杆导管腔中形成侵填体,有时还伴随着分泌黏液,使这些植物切花的木质部导管阻塞,在瓶插过程中逐渐水分收支失衡而萎蔫。
(3)导管空腔化(cavitation)切花采切后暴露于空气中,切口在最初空气的吸收很快。即使在水中新剪的切口,茎杆也会在以后的吸水过程中被带入气泡。堵塞的导管中,由于被堵段空气气压正常,水充满段导管为低压,气泡很容易向导管通畅方向移动集结而成大气泡造成导管中水柱阻断,吸水困难。
(4)微生物侵染(infection)切花瓶插期间,瓶插液被细菌、酵母、霉菌等感染,微生物产生分泌物、堵塞茎杆端口,影响水分吸收。
(5)蒸腾(transpiration)到瓶插后期切花吸水能力已明显下降,但蒸腾依然进行,自然引起失水大于吸水,从而导致萎蔫。
3.延缓水分胁迫的措施
(1)选择适宜品种不同种类的切花水分平衡维持能力不同,如鹤望兰在室温下的瓶插寿命长达14~30d,而非洲菊仅为3~8d。Evan等(1995)认为切花再水合(rehydration)能力亦因品种而异,如适度失水的“Sonca”月季水下剪切时,即使处于逆境下花枝仍能再水合,而“Caramia”月季则不能。唐雪梅等(1992)发现月季中‘Samantha’保水力强,而且叶片、花朵中SOD活性较高,具有较强的水分耐迫性。
(2)应用生长调节物质细胞分裂素类物质总的表现出促进花朵开放,防止茎叶黄化,促进花材吸水,改善切花水分平衡的作用,其中6-苄基腺嘌呤(6-BA)最为常用,一般用量20~50mg/L。
(3)应用抗蒸腾剂葡甘聚糖、壳聚糖、淀粉等高分子成膜剂,与可促进花材吸水的表面活性物质配成液态膜,浸蘸或喷涂法对花材表面涂上一层均匀、完整的薄膜,可以有效地减少鲜切花瓶插期间的失水,该法在菊花、月季上研究取得成功,但由于鲜花是不同于果品、蔬菜的园艺产品,十分娇柔、鲜嫩,表面喷涂任何溶液都可能引起失鲜、变形等不良结果,因此实践中慎用。于瓶插液中添加5%左右的甘油,以内吸法增强花材的保水力,克服了上述缺点,是简便、易行的措施。
(4)杀菌剂的使用常用8-羟基喹啉硫酸盐(8-HQS)、8-羟基喹啉柠檬酸盐(8-HQC)或二者共用,这两种盐可以降低水的pH值,延迟花材的降酸进程和衰老,抑制细菌增殖,促进气孔关闭,从而减少蒸腾等。使用浓度为200~600m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