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切花(cut flower)是高度易腐、易烂的园艺产品之一。随着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鲜切花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多,我国的花卉生产也因此迅速发展,花卉产品旺季烂、淡季断的矛盾同样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如何减少花卉的采后损失,延长其市场寿命,使鲜切花产业真正成为替代传统农产品的土地高产值产业?这不仅是花卉经营者们关注的问题,也是消费者们热切期望的目标。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花卉贸易空前繁荣,花卉采后生理与保鲜技术的研究日趋深入,形成了一门新型的学科──花卉采后生理与技术,使鲜切花调运、贮藏等各技术环节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大幅度提高,商品花卉的采收、运输与销售处理完全步入了规模化、标准化的正轨。得益于这一科学领域的进步,荷兰产的鲜花在当日之内运抵日本已并非难事,国际上花卉的洲际贸易已非常普遍。因此,系统掌握本领域的知识,对于发展和经营鲜切花产业,提高产品流通质量和行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鲜切花一经离开母体,就断绝了水分与养分的供给,却仍要不断地消耗养分,从自然规律上讲,必然要走向衰老与生命的枯竭。但不同的鲜切花这一进程的快慢具有很大的差别,使它们的采后观赏寿命表现得长短不同,咎其原因,切花产品保持正常生命力的能力取决于其耐贮运性、抗病性的强弱,并受到品种自身特点、环境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花卉采后生理(postharvest physiology)正是研究切花产品采后生理代谢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一门科学,它将为我们有效制定延长切花寿命的措施提供有力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