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周期是指一天中日出到日落的时数(即一日中的日照长度)或指一天中明暗交替的时数,植物的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则是指光周期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反应。
各种植物成花所需要的日长条件不同,即各种植物都依赖于一定的日照长度和相应的黑夜长度的相互交替,才能诱导花的发生与开放。因此常以12h临界,根据植物对日长条件的要求将切花植物划分为长日性切花植物、短日性切花植物和日中性切花植物。
1.长日性切花植物(long-day cutting flower)
通常要求14~16h或更长的日照,即光照时间大于临界日长(或夜长小于临界夜长)才能正常开花的切花植物,即为长日照切花植物。属于长日植物的切花植物大多分布于温带地区,自然花期多为春末和夏季,如唐菖蒲、百合、满天星、六出花、蛇鞭菊、香豌豆、金鱼草、紫罗兰等。
2.短日性切花植物(short-day cutting flower)
通常要求8~12h或更短的日照,才能正常开花的切花植物。常分布于热带、亚热带,自然花期多在秋、冬季。菊花、一品红、长寿花、小苍兰等均是典型的短日植物,它们在超过其临界日长的夏季只进行营养生长,随秋季来临,日照缩短至小于其临界日长后,才开始花芽分化。
3.日中性切花植物(day-neutral cutting flower)
对日照长短不敏感,只要温度适合,一年四季中在任何日照长度下均能正常开花。常见种类有月季、香石竹、非洲菊、大丽花等。
除诱导开花外,光周期还影响根、茎的营养生长与休眠。大丽花一些品种块根的形成及秋海棠块茎的发育等在短日照下被促进。许多原产温带的二年生或宿根花卉,以及许多木本花卉多表现为长日照促进营养生长,而短日照诱导体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