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培养按以下程序进行,即取材→消毒→制备外植体→接种(无菌操作)→增殖培养(25°C)→诱导生根→炼苗→移植。
1.外植体的采集与消毒
从有代表性的、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上采回外植体后,用自来水冲洗30min以上,然后进行消毒。常规的消毒处理是把材料放进70%的酒精中浸泡30S,再在0.1%的升汞中浸泡10min,或在10%的漂白粉上清液中浸泡10~15min,然后用无菌蒸馏水冲洗三次。由于不同材料的脆弱程度不同,消毒时间可适当调整,生产中可先做小试。
2.接种与培养
接种是指将外植体接到准备好的培养基上的过程需在无菌条件下完成整个过程,接种前先用紫外灯对接种室的空间消毒,操作在超净工作台前酒精灯火焰的上方进行,每切分完一个外植体材料最好换一张无菌纸,避免外植体之间的交叉感染。
外植体经消毒后接种于诱芽培养基上时,需再切成0.5cm大小,带芽茎段切成1cm长,带中脉叶片切成0.5cm2每瓶接种3~4个。若茎尖脱毒培养,则需在双筒解剖镜下剥取0.5mm下的茎尖;若无菌播种,1mm小的种子用镊子镊取,极细的种子可以消毒果实。然后切开果实,或用无菌纱布包扎后消毒,再将种子悬浮于无菌水中,用无菌吸管吸取并均匀展布于培养基上。
接种完后应放在25°C±2°C、光照强度1000~3000lx的培养室中培养。
3.继代芽增殖培养
当初代培养成功后,需要不断地继代增殖以获得大量的芽。继代接种方法是将丛生型芽分割成2~3个一组,分别接入筛选出来的芽增殖培养基中,每瓶3~4组;若为嫩枝型芽,可用分段法将带芽茎段切成1~5cm长的小段。接入瓶中。一般经过20~30天的生长,培养瓶中即被新生芽充满,再行切割分瓶。如此继代培养,重复进行,可获得大量继代芽。若以初代诱芽成功的1个芽开始继代培养,其增殖倍数为3~5倍,周期为1个月;半年后将得到729~15625个芽。如果初代起步的芽数大于1,那么最终的芽量将更大。
4.生根培养
将高2cm左右、带4~6片叶的丛生芽如非洲菊,或嫩枝芽如满天星等切割下来,接入准备好的生根培养基中,若是广口瓶,每瓶可接10~20株,经7~10d左右生成0.6~1cm长的白根时,即可出瓶移栽。有些种类如菊花、满天星等也可将嫩枝经NAA500~1000mg/L液浸蘸末端后,直接扦插于基质中完成生根,这种瓶外生根法节约了人力、物力,但对于扦插生根管理则提出更高要求。
5.出瓶移栽及炼苗
将生根苗从瓶中取出,清洗沾根的琼脂,苗上加盖湿报纸以保湿。移栽基质以蛭石与珍珠岩等份混合为佳,置苗床或其他穴盘等育苗容器中,移栽前应提前浇透水。移栽小苗宜保持环境温度15~20℃,空气湿度70%左右,定期喷施1/1000的营养液和杀菌剂。先期适当遮荫,使苗在高湿弱光下缓苗5~7d,以后逐渐增强光照锻炼,并控制浇水量。一般经移栽20~30d后完成炼苗过程,成为商品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