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的繁殖:蕨类植物的繁殖特性
蕨类植物可进行孢子繁殖,孢子的形成本身并未经历有性过程,但孢子萌发后,新的个体的形成是精卵结合的结果。因而严格地讲,孢子繁殖属于无性繁殖的范畴。
切花生产中,作为切叶生产的肾蕨(排草)、铁线蕨主要通过分株繁殖,但在大规模生产中,分株繁殖的繁殖系数小,可同时采用孢子繁殖。
蕨类植物的繁殖特性除了高度皱缩(ruffle)的类型为高度不育(sterile)囊外,大多数成熟健康的蕨类植物在其蕨叶(frond)背面产生成千上万的器官,称为孢子(spore case),孢子囊排列形成小的棕色斑点或线状,成熟时释放出孢子(spore)。孢子是在孢子囊中经减数分裂形成的特殊细胞,含有单数染色体。孢子为颜色很深的棕色粉末状,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萌发长成扁平的配子体(prothallus),然后由配子体上形成颈卵器与精子器,分别产生卵细胞与精度细胞。在颈卵器中二者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进一步发育成胚。胚逐渐长出根、茎、叶而发育成新的植株体,即孢子体,也就是平时看到的蕨类植物个体。
孢子萌发适宜的温度为21~27C,低于10°C就会受伤害甚至死亡。大多数孢子在2000~5000lx的光线下生长良好,但通常在刚播后的10d左右保持黑暗。孢子的萌发需湿润的环境。特别是精、卵细胞结合时,必须在水中进行。生长基质要求均匀、疏松、进气。
孢子的寿命因种而异。一般有绿色孢子的蕨类如紫萁蕨属、木贼属等,其孢子寿命很短,仅2~3d,少数可达3~6个月。非绿色孢子的蕨类,其孢子寿命很长,可保存3〜5年,个别达几十年,一些树蕨的孢子可保存10~15年。孢子的贮藏要求冷凉、干燥的环境。通常把孢子装入纸带或塑料袋中,于4°C下贮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