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育健壮、营养充实的采前切花栽培,是支持其采后瓶插寿命或长途运输后仍能保持良好观赏品质的基础。因此,田间栽培管理是鲜切花生产的重要环节,它不但决定了鲜切花的产量,同时也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各种延长切花寿命的措施都是从采前栽培入手的。
鲜切花繁殖是指采用各种方法增加切花植物个体的数量,以扩大其群体并延续其种族的过程与方法。尽管每一种切花植物都可能有几种不同的繁殖方法,但在实际生产中各种不同类型的切花植物繁殖的主要方法是不一样的。总体来讲,切花繁殖的主要方法可分为如下几类:
有性繁殖有性繁殖(sexual propagation)也称为种子繁殖(seed propagation),指利用切花植物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种子,培育出新个体的过程。通常把通过有性繁殖所获得的苗木称为实生苗。
有性繁殖具有简便易行、繁殖系数大、苗木根系强大、生长健壮、适应性强、寿命长等优点。种子比较容易保存与交换,也便于流通。有性繁殖后代常发生变异,为培育新品种提供了材料,是切花植物育种的主要手段之一。当前生产上应用的F1代种子,也是由有性繁殖获得的。同时,有性繁殖也有其不足之处,除一二年生草花外,多数宿根花卉、球根花卉及木本切花植物从播种到实生苗开花结实所需的时间较长。如芍药3~5年,郁金香4~5年,桂花达10年。另外。有性繁殖后代的变异,使其不能完全保持母株原有的优良性状。这也是许多切花植物采用无性繁殖的原因。
有性繁殖应用广泛,在理论上几乎所有的切花植物均可用有性繁殖,但在实际生产中主要用于一、二年生草本花卉和部分木本切花植物,如金鱼草、紫罗兰、香豌豆、情人草、散尾葵、鱼尾葵等。采用无性繁殖的切花植物常常通过有性繁殖更新复壮或培育新品种。
采用有性繁殖的切花植物应具备如下特点:种子易获得,量大,易萌发,种苗生长迅速,实生苗群体能基本保持母本群体的优良特性。
无性繁殖无性繁殖(asexual propagation)指利用切花植物营养器官(根、茎和叶)或营养器官的一部分培育出新个体的过程,又称营养繁殖。无性繁殖所获得的苗木称为营养繁殖苗、无性苗,有的也称克隆苗。
无性繁殖后代的基因型与母株较为一致,因而它们的性状与母株高度一致,能较好地保持母株的优良特性,在保存育种者新培育的类型或自然突变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无性繁殖后代姊妹株(sister plant)间的基因型也一致,群体性状整齐。另外,无性繁殖的速度较快,从繁殖到开花或长成商品株的时间较短,其缺点表现在繁殖系数较小,苗木根系发育较差(嫁接苗除外),适应力弱,寿命短。
无性繁殖广泛应用于一些不能结实或难以结实的切花植物的保存与扩繁,并用于有性繁殖后的分离与变异的切花植物及新品种的保存。
无性繁殖通常包括分生繁殖(分株、分球)、扦插繁殖、嫁接繁殖、压条繁殖等。
孢子繁殖孢子繁殖(spore propagation)指对某些切花植物(主要是蕨类植物)所产生的特有器官——孢子进行培育,获得新植株的方法。如肾蕨、鸟巢蕨、铁线蕨等的繁殖。
孢子繁殖具有繁殖系数大、苗木生长健壮、寿命长和能保持母本优良特性等优点。但孢子繁殖从播种到获得商品株所需时间通常较长。
组织培养繁殖组织培养繁殖(tissue culture propagation)指把植物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的一部分,在无菌的条件下接种到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于玻璃容器内培养,从而获得新植株的方法,又称微体繁殖(micro propagation)。组织培养繁殖获得的苗木称为组培苗或微型苗(mini–plant)。
组织培养繁殖的优点是所需繁殖材料少,繁殖速度快,后代数量大,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且可获得脱毒苗木(free–virusplant)。另外,组织培养所需的空间较小,环境条件易于控制,可以同年生产。但组织培养需要专门的设施设备,要求较高的技术水平,常在大型切花生产企业用于种苗的工厂化生产。
上述几种方法中,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为切花植物繁殖最常用的两种方法。具体采用哪种方法,需依据切花植物的特性、繁殖目的、种子发芽的难易程度、种苗需求量、保持母本性状的重要性等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