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城镇园林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意识的提高,特别是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花卉业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尽管近年来我国花卉业发展迅速,但花卉生产力水平仍然十分低下,平均每公顷产值为6.1万元,单位面积产量仅仅是荷兰的5.1%;同时,鲜切花栽培品种单一,档次低、质量差,或生产基地设施化程度低,或重复建设严重,经济效益低等诸多问题普遍存在;市场经常处于无序状态。分析我国鲜切花生产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我国鲜切花产业的发展必将向以下方向发展:
1.品种结构高档化,价格合理化
近年来大量引进并生产鲜切花的新优品种,如非洲菊、红掌、鹤望兰、百合、郁金香、鸢尾、热带兰等,品种品质好,花色多样;市场价格稳中有降,特别是香石竹、月季等大宗产品的降幅最大(合理的降价),分别达到30%和50%,使切花消费由以往的节假日消费、礼仪人情消费向生活消费过度。
2.专业化、产业化区域性分工逐步完善,形成流通大市场
从目前国内花卉生产现状来看,云南、广东的龙头地位已经形成,上海、浙江、福建等南方地区将是我国切花、切叶生产的主要基地,北京、上海、广东等各大城市成为消费的主体。随着切花采后保鲜、贮藏、运输的发展,各地区花卉生产区域性分工更加明显,必将产生专业化大生产、大市场的格局。
3.重视优质种苗、种球基地建设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中心生产的种苗包括香石竹、满天星、非洲菊和彩色马蹄莲等10余个种类100多个品种,1998年销售种苗1200万株,产值500多万元;上海市花卉良种试验场投资1200万元建起5.3hm2的种苗繁育基地,1997年生产香石竹种苗300万株;辽宁金城园艺公司建立20hm2种球基地,年产唐菖蒲种球1100万粒、百合20万粒,销往10多个省市;甘肃省利用其冷凉气候资源,采取“公司加农户”的形式,发动农民繁育种球、种苗,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些国家级花卉基地,起点高、规模大,集科研、生产与一体,提高了优质种苗、种球生产的国产化供应能力。
4.切花产品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切花生产逐步实现专业化、工厂化
从农业的科技贡献率来看,发达国家一般在80%以上,我国低于50%,花卉业对科技进步的依靠更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切花产品的科技含量将会愈来愈高。“八五”期间,我国花卉科技人员,经不懈努力,在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新品种的选育及引进,现代化温室的应用与改良,无土栽培、组织培养、化学控制、生物技术等方面技术的应用和推广等,都取得了一些新的成果。“九五”计划加强了新品种的培育及引种驯化、建立低温流通的综合保鲜体系、工厂化育苗及设施栽培技术、无土栽培技术等重要内容的研究。
5.建立起全国性网络的流通体系
目前,国内鲜切花流通网络已初步形成。1991年全国花卉市场只有210多个,2000年发展到670多个,增长了两倍多。昆明、广州、上海、北京等各大城市均建立了大型花卉批发市场,地方性花卉市场也不断出现,有些已建成全天候花卉交易大厅。1991年,各大、中城市和县镇花店大约为1100多个,2000年发展到6200多个,增长了4.6倍。在信息网络飞速发展的今天,建立起全国性网络的流通体系,将是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