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鲜切花生产起步较晚,基础较弱,但发展速度较快,年产值大约以15%左右的速度增长。1986年全国鲜切花产量仅0.06亿支,1991年为2.2亿支,到1998年达到20.31亿支,增加了近10倍。而1999年上升到了50亿支。鲜切花在我国花卉产业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从1998年全国花卉业的前十强省、市花卉产业构成来看,鲜切花在行业综合实力中占14.99%(13.77%+1.22%),仅排于苗木之后,居第二位。
鲜切花生产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使其在我国逐步形成了生产的区域化。1998年,云南、广东、四川、浙江、福建和上海等6省、市的切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同期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的80%以上,其中云南、广东两省的鲜切花生产综合实力占全国的50%以上。
月季、香石竹、唐菖蒲和菊花这四大鲜切花的种植面积、销售量和销售额在1998年仍然占全国同期鲜切花的65%~85%。其他品种(种类)鲜切花的种植面积占总数的23.69%,销售量占总数的15.95%,但销售额占总数的33.91%。这充分说明,一些新的鲜切花品种(种类)正在逐步被消费市场所认可。
1998年,我国切叶销售额超过了亿元,每公顷种植面积切叶的销售额达到16.7万元,在花卉业的大类项目中居第四位,列切花(23.42万元/hm2)、盆花(19.07万元,hm2)、盆栽观叶植物(17.92万元/hm2)之后,居盆景(15.00万元/hm2)、苗木(13.05万元/hm2)之前。切叶主产省份浙江,其综合实力达到34.1%。占全国的1/3以上。
在1998年全国花卉出口额中,鲜切花、切叶的份额最大,占同期总出口额的46.49%。相当于同期盆栽植物、观赏苗木和种子种苗出口额的总和。
鲜切花产品是鲜活商品,异地生产、异地消费的特点非常明显。在我国,以云南省和广东省为龙头的切花生产基地己经形成,以沿海经济发达省市为主的消费区域也基本稳定。鲜切花交易十分活跃,仅昆明附近的斗南花卉市场,每天参与交易的就多达4000余人,日成交鲜切花120~150万支,交易额达到100多万元。
云南、广东两省的切花生产龙头地位,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全国切花市场的行情。1999年冬,云南遭受严重的霜冻危害,广大花农和种植公司损失很大,因而2000年春节期间,上市交易的花卉数量比往年大幅度减少,拉动全国范围内春节切花价格上扬。此时,与我国云南地区毗邻的国家,特别是越南生产的切花大量调运 云南斗南花卉市场,缓解了市场供求矛盾,平抑了切花价格。
鲜切花消费,在我国目前仍属于节日消费、人情消费和庆典消费。因此,切花市场具有较明显的时节性。国庆、元旦、春节等我国人民普遍重视的传统节日,是切花消费的旺季。随着各方面与国际接轨,国外的一些“洋节”,如情人节、圣诞节、母亲节等也普遍为国人接受,从而形成了新的切花消费时段。节日期间切花消费量的增加,拉动了切花生产和经营,也在一定范围内提升了切花市场价格。切花年度价格变化虽然在年度之间有差异,但基本曲线大体相似。下面是红掌、百合、菊花、香石竹、月季、唐菖蒲的年度月平均市场价格变化情况。